在中医理论中,通过按摩特定部位可以刺激身体机能,达到催吐的效果,比如内关穴、廉泉穴、天突穴、中脘穴等。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具有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镇痛的功效。按摩此穴可以刺激胃部,促进呕吐反应。但需要注意的是,催吐手法通常更重,且依赖于专业手法,不建议自行操作。
廉泉穴: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廉泉穴位于咽喉部,按摩此穴可以直接刺激咽喉,引发呕吐反应。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天突穴是任脉上的穴位,按摩此穴可以刺激气管和食道,有助于催吐。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按摩此穴可以调和胃气,促进胃蠕动,从而引发呕吐反应。
大横穴:位于人体的中腹部,距脐中4寸处。大横穴具有调理肠胃、通便的功效。按摩此穴可以间接促进胃蠕动,但并非直接催吐穴位。催吐按摩需要专业手法和适当力度,以避免对身体造成损伤。催吐按摩适用于食物中毒、误食有毒物质等需要紧急催吐的情况。但中毒引起抽搐、惊厥未被控制之前不宜催吐,且患有食管静脉曲张、主动脉瘤、胃溃疡出血、严重心脏病等患者也不宜催吐。催吐时,患者头部应放低或转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或引起吸入性肺炎。同时,应准备好呕吐物收集容器和清洁用品,以便及时处理呕吐物。
催吐后的注意事项
催吐后应先禁食1-2小时,让胃得到充分的休息。避免立即进食,以免再次刺激胃部引起不适。禁食期间可以适量喝一些温水,但不要喝太多,以免加重胃部负担。禁食后可以逐渐开始进食,但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硬、过冷、过热的食物。催吐后胃部功能可能较弱,应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进食,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可以每天分5-6餐进食,每次食量适中。催吐可能会导致身体失水和电解质紊乱,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喝一些含有电解质的饮料,如运动饮料、口服补液盐等。也可以适量吃一些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土豆等,以补充因催吐而丢失的钾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