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儒林外史之十五:两个指头挑灯芯,千古奇冤严监生

细读儒林外史之十五:两个指头挑灯芯,千古奇冤严监生

一自古以来,无数读书人以讹传讹,把严监生说成了堪比葛朗台的吝啬鬼。这一节的首要之事即为严监生鸣不平,我们姑且先盘点严监生这凄凉的一生到底花了多少银子,又是花在了谁的身上。事情从严监生的发妻王氏病重,严监生准备扶正小妾赵氏说起。为了请二位舅爷作证和支持,严监生分别各送出一百两;为了得到合族亲属的认可,严监生拿出五十两银子,委托二王张罗婚礼,立赵氏为正;为了给王氏办丧礼,严监生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为了表达对二王的感谢,田上收了新米,每家两石;腌冬菜,每家也是两石;火腿,每家四只;鸡、鸭、小菜不算;为了请二王接遗嘱,照顾外甥,严监生准备了两封银子,送与二王作为乡试的盘缠。且不论严监生(和赵氏)为何大把银子花在二位舅爷身上,单单看这开销手笔,哪里是省不出两茎灯芯的人呢?一个人日常哪怕再省吃俭用、再精打细算,只要有过(不止一次)这样的“消费”体验,似乎就很难再在鸡毛蒜皮的小钱上斤斤计较,何况还是临终之前(严监生作为地主是否刻薄贪酷,不在此议之列)。所以,为赵氏花费四五千两银子办丧事和自己临终掐少一茎灯芯的巨大落差之间,一定有其他更加重要的心理因素,这绝不是简单的悭吝就能说得清的。二要理解严监生,我们先要了解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古代最初妻妾之分不大,譬如《史记》记载“舜妻尧二女”,娥皇、女英都被认为是妻子;周王朝确立了宗法制和嫡长子制,妻妾的差异决定了嫡庶之别,变得极为重要,但以宠夺嫡的现象仍史不绝书,春秋战国所谓礼崩乐坏的时代,齐桓公为了维护宗法制,在葵丘会盟的第一条盟约即“毋以妾为妻”;到了晋武帝时期,第一次以朝廷诏令的形式明确:“自今以后,皆不得登用妾媵以为嫡正”。后世无论怎么演变,虽然同一屋檐下,但妻妾之间却一直是主仆之别,如《明代律例汇编》:“凡以妻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为妻者,杖九十,并改正。若有妻更娶妻者,亦杖九十,离异。”现代人往往不理解为什么古代女人能够默许或同意甚至怂恿丈夫纳妾,那是因为“无后为大”。而生儿子对于女人而言,更直接的目的不是为了夫家的“传宗接代”,而是基于生活现实的考量:因为如果丈夫不幸早逝,又没有儿子(女儿早晚是要出嫁的),那她就很可能遭遇毁灭性的打击——吃绝户。譬如著名才女柳如是,其虽有一女,但在丈夫钱谦益死后,即遭遇钱家子侄逼勒夺产,最终不堪受辱自尽而亡。如果婆家体面,可能由族长安排,给女人过继一个侄子养老送终,只是这样家产就归他,仍等于被吃了绝户。当然,这个侄子继承家产也未必稳定,譬如吴敬梓本人就是过继给了长房大伯,但生父、嗣父相继过世以后,吴家长房的家产就被其他堂兄弟惦记上了。如果娘家强势,这个女人可能改嫁,但最多只能带走自己的嫁妆。这从理论上看夫家的家产还是被吃绝户了,譬如《金瓶梅》中孟玉楼改嫁,她无论如何带不走原属杨家的不动产。能否自己认养一个儿子?除非在丈夫生前就得到官方的背书,否则亲族完全可以不认,依然吃绝户。所以对于一个无子的女人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赶紧让丈夫纳妾,借腹生子。只要小妾生下一个儿子,那么丈夫的家产就有了合法继承人,女人就可以凭借正妻的地位将儿子占为己有,这样即便丈夫早逝,其他的叔伯子侄也只能对着她的家产干瞪眼。譬如《聊斋志异·段氏》里商人段氏的老婆连氏,因为嫉妒而赶走家中已经怀孕的丫鬟。段氏到了六十岁依然无子,几个侄儿开始觊觎他的家产。段氏想过继一个侄子,侄子说等你们死了家产还不是我的。连氏气得发昏,给丈夫买了两妾,但只生下一个女儿。段氏死后,侄儿们就在灵前分家,半点没有留给连氏及妾及其女儿。正当连氏几乎绝望之时,当年卖掉的丫鬟生的儿子回来了,连氏大喜,呵斥侄子们:老娘的儿子回来了,抢走的家产都送回来,不然等着吃官司吧!连氏后来活到七十多岁,临死嘱咐女儿和孙媳妇:“如三十不育,便当典质钗珥,为婿纳妾。无子之情状,实难堪也!”从妾的角度,她只能算是夫家的财产,如果夫家家宅平安,和睦相处,那妾还有一碗饭的余裕,譬如《红楼梦》中的赵姨娘(其子贾环是少爷,尽管地位不如嫡子宝玉;其女探春是小姐,尽管王熙凤说过她在结婚时会因为庶出而遭受挑剔;而她名为姨娘,实仍奴婢);如果夫家落魄不堪,或妻妾不和,那么妾随时可被卖掉,譬如《金瓶梅》中吴月娘卖掉潘金莲。那么作为妾是否有翻盘的希望呢?只有一种可能,即“立为正室”。如果妻在,以妾为妻是违法的(《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似乎时时在动以妾为妻的念头,那是因为故事中的他几乎就是超越法律的存在);如果妻已死,以妾为妻也要面对其娘家的压力,所以一般有点实力的夫家都会选择续弦填房,而不是扶正小妾。只有在极特殊、极幸运的情况下,妾才可能越过天堑升级为妻,譬如《红楼梦》里的娇杏,《金瓶梅》里的春梅。三了解了上述的这些,再来看严监生及其一妻一妾两舅爷的故事,就别有意味了。基本故事不难理解。作为小妾,赵氏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希望王氏死了以后,自己能扶正填房,成为正妻。要实现这个目标,赵氏首先要得到严监生的认可,其次是王氏的同意,三是王氏娘家人的支持,四是严氏宗族尤其是长房严贡生家的支持。第一条:从“听不得这一声,连三说道”、“极早去请”这些细节看,严监生的认可是显而易见的。第二条:虽然王氏对赵氏恨不得自己代她去死的“表忠心”似信不信,但最终还是主动提出了扶正填房,并且对着自己的兄长,虽然已经病得说不出话,但仍然“把手指着孩子,点了一点头”。按常理人心,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为:虽然我不是很同意,但看在孩子面上,那好吧。第三条:两位舅爷一开始是“把脸本丧着,不则一声”,但其后看到严监生两封一百两银子,以及关于日后答谢的各种许诺,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哭的眼红红的”,连孔夫子和“纲常上做工夫”都搬出来了,甚至还出面为严监生说服宗族——以王氏娘家人的名义出面写请帖请诸亲六眷。第四条:严氏宗族呢?严贡生目前仍在外,五个侄子拒绝出席,而其他“亲眷都到齐了”。显然,来喝酒就是给二王面子就是投赞成票;缺席不来就是投弃权票(虽然不赞成,但目前他们也无法公然反对)。四个条件全部达成,所以赵氏在众亲眷的见证下,摆酒成婚,终于扶正(作者忍不住讽刺,此时此刻王氏尚未完全断气)。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扶正带来了一连串重要的人际关系的改变:赵氏成了严家的新主母,虽然严监生宣称自己平时肉都舍不得吃一斤,但此时此刻:“管事的管家、家人、媳妇、丫鬟、使女,黑压压的几十个人,都来磕了主人、主母的头”;赵氏和王氏从曾经的主仆关系,变成了姐妹关系,所以王氏的葬礼上,两位舅爷“断然”主张:“妹子替姐姐只带一年孝”;更重要的是,赵氏和二王成为了新的兄妹关系:“两位舅爷两位舅奶奶,夫妻四个,齐铺铺请妹夫、妹妹转在大边,磕下头去,以叙姊妹之礼”。正是因为这些改变,或者说赵氏终于通过扶正的婚姻关系实现了个人的阶层跃迁,所以尽管人所共见,两位舅爷其实是因为银子才“义形于色”的,两位舅奶奶甚至在自己小姑子王氏断气之时行盗窃之事,赵氏不过像捐了个监生一样“捐”了一个王家妹妹,却依然感谢二王“入于骨髓”。四赵氏如愿以偿,从“新娘”升级成了夫人。然而接下来的故事就急转直下,丈夫死了,儿子死了,贡生大伯回来,过继个侄子然后把严监生的大部家产都偷龙转凤地掏走了……甚至在名分上,严贡生根本不承认赵氏的新夫人身份,妾,反正还是妾!赵氏虽然最终几乎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毕竟为自己的命运狠狠努力过。只是回过头来,我们不禁要问:若早知如此,严监生为什么非要扶正赵氏呢?为什么不另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作填房呢?严监生理所当然地知道这种以妾为妻的做法,会受到严贡生的反对,甚至成为他欺负自己的借口,而另娶填房再生儿子,或一起抚养这个妾生的儿子,或许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事,严监生扶正赵氏到底基于怎样的考虑呢?因为严监生很可能真的娶不到像王氏这样好的填房。我们不妨先看看前后文提到的两桩婚事。其一:第四回僧官慧敏提到,省城的周乡绅,曾经做过巢县知县,他的长女是张乡绅的外甥女(意即周乡绅娶了张乡绅的姐妹)。张乡绅做媒将她嫁给了与范进同时考上秀才的魏好古(拒绝了巨富的封大户家)。其二:第六回严贡生回家提到,周乡绅的二女儿,同样是张乡绅做媒,嫁给了严贡生的二儿子(至少也是读书人,县试曾经第十名)。可见在“惟有读书高”的时代,科举功名才是乡绅家庭相亲的硬条件。严监生除了有钱并无是处,结缡王氏大可说是高攀门楣了——毕竟王家有两个廪生。并且一般来说填房的条件都会比原配差一些,譬如《红楼梦》中贾赦的填房邢氏、贾珍的填房尤氏,显然不能跟王夫人、王熙凤相比,何况此时的严监生也已四十多岁,贾赦也说过“自古嫦娥爱少年”嘛。那么,严监生能否退而求其次,娶一个普通的大户人家女儿呢?也不能,因为这样的话,他就会逐渐失去王家这个好亲家。对他来说,王家的价值就在二王兄弟身上,因为只要是廪生,就意味着岁贡可期;运气够好,举人有望;哪怕再不济,廪生作馆也能教子读书挣个秀才(回想二王在严家的答谢酒宴上

“行状元令”,二王是“中了几回状元,吃了几十杯”,而严监生却“一回状元也不曾中”。从这个角度看这个细节,作者真是用笔如刀)。所以,严监生只能也必须扶正赵氏。因为只要赵氏被扶正,这个儿子就从庶子变成了嫡子,赵氏就变成了王氏法理上的妹妹,更成了二王兄弟的妹妹(君不见,后文赵氏被严贡生欺负之时,是如何哀伤可怜地唤着“哥哥”)。如此,严监生就可在保证家庭结构依然稳定的基础上,继续发挥财富的优势,紧紧倚靠着王家两位秀才靠山;如此,严监生才能尽力保护自己三岁的儿子顺利成长,不受长房五个“生狼一样”的堂兄欺负,甚至最终实现严氏这一房的阶层跃迁。五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来看“两个指头”了。一家亲眷没有人读懂严监生临死伸出两个指头的内涵,只有赵氏心领神会,把两茎灯草挑掉一茎,严监生才终于点头断气。但,严监生真的是恐怕灯草“费了油”吗?前文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严监生是如何趋奉两位舅爷的,哪怕为了王家面子,王氏的丧礼也能花掉数千两银子;严监生自己生病舍不得吃人参,“每日只吃两碗米汤”,但王氏生病的时候却是“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严监生自己忍着病也要料理家里的生意,但当初对王氏几百两的私房钱从不过问;除夕家宴,严监生怀念前妻的好,皆是深知稼穑艰难而同甘共苦……可以说,严监生不是真的舍不得那点油,而是他一辈子都在用尽全力地克制自己,他的悭吝都是只针对自己的。这深一层的心理赵氏或许还不能完全明白,所以严监生在临死之前心心念念地提醒她,未来孤儿寡母的生活,更加不能浪费,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只有这样的自我压缩、隐忍克制,才能积攒对抗大房、逆袭超越的力量!否则,君不见,赵氏扶正时人影都不见的五个侄子,在严监生病入膏肓之际,每天“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所为何事?(后事如何,下回分解)闽北布衣,客寓南都。

长不满七尺,心雄万夫。

十五志于学,博览群书。

三十成文章,待贾而沽。

宁静能致远,蚌病生珠。

黯然而不怨,日亦章乎。

相关推荐

揭秘日均余额算法:银行理财的秘密武器
365app安卓客户端下载

揭秘日均余额算法:银行理财的秘密武器

📅 10-05 👁️ 9576
顺丰寄手机的费用结构解析
365彩票手机版下载

顺丰寄手机的费用结构解析

📅 10-07 👁️ 2889
《迷雾世界》石元素迈尔斯图鉴介绍
365app安卓客户端下载

《迷雾世界》石元素迈尔斯图鉴介绍

📅 08-11 👁️ 6590
广州市12个国家级古村落
365app安卓客户端下载

广州市12个国家级古村落

📅 08-19 👁️ 5573
德吉才仁
365app安卓客户端下载

德吉才仁

📅 08-18 👁️ 9807
国内如何登陆推特?最新国内上推特twitter最全指南教程
365彩票手机版下载

国内如何登陆推特?最新国内上推特twitter最全指南教程

📅 08-16 👁️ 5601